美术创作,是艺术家发挥独特视角记录和见证人民生活、社会变迁的重要手段,画卷里的小康图景是怎样的?8月30日,大道景行——江苏省美术馆藏作品中的小康图景(中国画、版画)精品展在江苏省美术馆开幕,傅抱石《春风杨柳万千条》(1963年)、杨明义《五月枇杷满树》(1978年)、黄胄《送粮路上》(1983年)、宋文治《嘉陵晓云图》(1995年)、冯远《燕子声里》(2006年)、丁明《新时代中国钢铁巨龙在起航》(2017年)……老、中、青3代艺术家的120件作品集中展现了小康之路的探索历程和时代脉络。
▲展览现场
见微知著,绘就小康之路
“主题中‘大道’与‘小康’相对应,‘景行’则语出《诗·小雅·车舝》中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有在平坦的光明大道上行走之意。”江苏省美术馆副馆长赵彦国说,以“大道景行”为主题,代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意涵。
据江苏省美术馆馆长徐惠泉介绍,展览包括砥砺奋进、美好生活和绿水青山三个版块,遵循时代、历史和美学的线索,见微知著,全方位地呈现社会奋进、祖国河山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展览以老、中、青几代艺术家的实践展示出美术创作如何在承袭传统的基础上,对艺术观念、作品母题和形式风格方面做出的创新探索。”徐惠泉说。据了解,本次展览中作者年龄最大的为新金陵画派的傅抱石、钱松喦等,已是诞辰约120年的大师大家,最年轻的约30余岁。
▲中国画春风杨柳万千条傅抱石67X46cm1963年
“傅抱石大师的作品《春风杨柳万千条》虽然创作于1963年,在小康概念提出之前,但如今看这幅图能让人联想到小康。”准大一新生许筱月对小康有自己的理解,“小康是人们满足于自己的生活。”在她看来,这幅图用很大的篇幅去描绘山川景色,人们可以躺在小舟上欣赏美景,“这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所言的小康概念,小康不只是技术的进步,工业的发展,而是每个人都能找到生活的意义。”
许筱月认为场馆里很多作品都是如此,通过山川河流、风景人文等抽象概念去侧面反映小康主题,“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驻足于画作之前,我们会想到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许筱月说。
120件作品勾勒社情人文时代变迁
120件作品中,有些作品以大尺幅、大构图着眼于表现水利建设、铺路架桥、航天工程等宏大叙事;有些则以小见大,聚焦于农家丰收、庆贺新居、老有所乐等平凡瞬间;有些则直抒胸臆,记录于松竹林茂、烟云缥缈、鸟啼蝉鸣等生态景观,共同勾勒出社情人文的时代变迁。
▲中国画新时代中国钢铁巨龙在起航丁明133x192cm2017年
《新时代中国钢铁巨龙在起航》是典型的宏大叙事类作品,赵彦国介绍,该作品以细腻的语言表现了徐徐驶来的地铁车厢。“作品以娴熟的工笔技法描绘这一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时代产物,反映了高速发展的交通和科技事业。”
▲版画丰收曲伍必端39x54.5cm1979年
版画作品《丰收曲》创作于1979年,表现了收获季节里的农民形象,画面主体的女性身着蓝印花的服饰,手持镰刀拥抱着,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人物刻画细腻。他们身后金色的麦浪则装饰性地以背景呈现,营造出扑面而来的丰收氛围,展现了人民的美好生活和喜悦之情。
▲中国画江南新绿朱葵143x211cm1999年
中国画作品《江南新绿》画面以绿色的山峦树木为基调,点缀以林中村居,乡情浓郁,散发着回归自然的诗意与净静温馨的生活气息。同时在绿水青山中蕴藏着天地葱葱郁茂的清新气象与生命活力,把江南秀逸的、充满绿色的天地山川很好地表达了出来。
“我”眼中的小康
9月1日上午,新江苏记者在展厅看到,尽管下着大雨,仍有不少慕名前来“打卡”的游客。李颖是安徽一所大学大三的学生,“过去在小红书上经常看到有人‘安利’省美术馆,今天特意来看看。”能碰上展览,李颖觉得很幸运,“很多图片都很美,尽管不能都看懂,但体验感很不错。”
▲市民观看展览
今年17岁的张瑞学过几年素描,谈到今天的主题,她认为“每个人对小康的理解是不一样的,看到画作时所思也会不同,这就是艺术的魅力。”张瑞最喜欢的作品是《为了下一代》,“构图被分为窗内外,四季轮回,窗外的景未变,但父母的身躯却慢慢弯了下去,我们的生活走向小康了,父母却越来越老了。”
▲版画为了下一代徐仲偶42x52.4cm1978年
据悉,此次展览是江苏省美术馆2020年入选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季的项目。展览筹备约半年时间,除省美术馆馆藏作品外,还向江苏省国画院、艺术家个人商借了少量优秀作品作为馆藏补充,展览将持续到11月3日。
(文中许筱月为化名,图片由江苏省美术馆提供)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周永金
编辑: 周永金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