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行程二万五千里,完成了从长江下游各根据地向位于西北内陆的陕北革命根据地的战略大转移。红军长征书写了战争史诗,谱写了精神史诗,铸就了长征精神。
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和当地群众发生了一系列感人至深的故事。当年,由于长时间行军等多方原因,红军选择了在花溪区高坡乡街上村休整。据当地老人回忆,在街上村休整的过程中,大多数战士都住在露天坝里,严格遵守不打扰群众、不影响群众正常生活、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钢铁纪律。这样一支纪律严明、心怀百姓的部队,让百姓感受到了温暖,他们的事迹不只是停留在口号上或书本里,而是留在了高坡老百姓的心里。如今的高坡乡,处处都有红军留下的印记,红军战士留下的红色革命种子散播在了高坡乡的每一块土地上。
依据深厚的红色底蕴,当地建起高坡苗族乡街上村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兵临贵阳核心展示园,不仅包括红军牺牲地、拥军坟等红色打卡元素,还设计两万五千米的重走长征路体验活动,两万五千米的路程与红军长征的两万五千里形成呼应,让红军长征路途中的艰难困苦更加有形。
7月14日,包括人民网、央视网、长城网和中国江苏网等在内的全国百家网络媒体记者来到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兵临贵阳核心展示园,进行红色地标打卡。他们重走长征路,感悟红军长征途中的军民鱼水情深。
“正是有了当年无数前辈抛头颅、洒热血的奉献,才有我们今日重走长征路,感悟长征精神的体验。”在展示园的红军牺牲地,媒体记者们在教官的带领下上了一堂特殊的“党课”,大家脱帽、行注目礼,向在红军长征中牺牲的烈士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这是一堂意义非凡的党课。”长城网记者武新杰认为,这堂身临其境的党课让他切身感受到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
“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伴着《十送红军》的音乐,大家斗志昂扬,走过两万五千米的蜿蜒山路,崇敬之情在心头荡漾。
参观完后,武新杰等人纷纷拿出手机,使用中国江苏网、新江苏客户端制作的“行进中国我心向党”打卡红色地标UGC小程序进行线上打卡,并领取纪念证书,从长征精神里汲取前进力量。
武新杰还通过打卡小程序上传留言,他写到:“长征,是一次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是一部恢宏壮丽的伟大诗篇,是一座永不磨灭的巍峨丰碑,是一场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未来,我要永远铭记伟大的长征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周永金
编辑: 周永金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