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新闻记者是时代的记录者、见证者、参与者。他们用纸笔行走天下,用镜头记录世间百态。从日常社会新闻报道到重大主题宣传,他们坚守岗位一线,日夜颠倒,一往无前。
在2020年11月8日中国第21个“记者节”来临之际,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中国江苏网、新江苏客户端推出“名记者谈记者节”特别报道,走近江苏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名评论员“四名人才”,听他们谈谈媒体融合和践行“四力”。
王晓映 新华日报全媒体社会新闻部主任 江苏“名记者”
全媒体时代,媒体融合是常态进行时。传统采编技能、采编队伍与新技术共舞,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必须要的问题。从思维模型的角度来看,拥有立体思维模式的人,传统采编也会做得更好。道高于技,要通过一场场过硬的采编实战,使得从业人员构建起科学、合理、具有发展性的思维模型。
郑春平 现代快报常务副总编辑 江苏“名记者”
从全民抗疫这场没有硝烟的大战,到国庆中秋“坐着高铁看中国”的家国共振,上个冬天遗憾错过的,在这个金秋完美回归。
身为媒体人,上了新闻这辆战车就必须时刻向前。而媒体融合的持续推进,给这辆战车加上了超音速引擎,好比烈火淬炼着真金。
“四力”的践行,让我们离新闻更近,离用户更近。
传播的终极目标,是人心。
苏祝平 南京广电集团节目编委会委员 江苏新闻类“名编辑”
不忘初心,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一线锤炼“四力”,在车间、工地、田间、弄堂的发现中去践行使命。置身于媒体融合的变革中,补齐知识短板、能力缺陷,在党和人民群众之间架好四通八达的桥梁、编织好柔韧具有弹性的纽带,为聚民心、凝民智鼓与呼。
陈文瑛 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副总编辑 江苏出版类“名编辑”
媒体融合是新时代宣传工作的新趋势,编辑既面临挑战也能拥抱机遇,只要将“数据思维”融入编辑工作的方方面面,每天学习,随时留意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不断增强新本领,提升综合能力,一定能做好工作。
郁金红 镇江市广播电视台播音指导 江苏“名主持人”
播音员主持人要增强“脚力”,从转述者转变成内容加工者,要深入基层,用脚步去感受富有镇江地域特色和文化符号的时代脉搏,播好“沾泥土”“冒热气”的稿件。同时,我们增强“脑力”,不断学习、创新,让思维活跃起来。融媒体时代,我们关注本地热点和民生焦点,“主动拥抱”互联网。
张晓北 江苏广电总台播音组组长 江苏“名主持人”
主持人首先要有发现的眼睛,关爱的情怀,具备充沛的体力,把职业精神延伸到群众百姓中,历练自己的“四力”,用“四力”来检验自己的职业修养。主持人还要会说专业语言百家话,做一个连接各行各业的使者,成为全社会都信任的新闻工作者。
刘庆传 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评论理论部主任 江苏“名评论员”
评论员必须有良好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增强“四力”,必须重视提高“学力”。这种“学力”既表现为学习的意识和态度,更表现为学习的能力和水平。“学得好”常常是“干得好”的前提和保证。“学力”不行,眼力、脑力、笔力就无从谈起。只有想学、善学、常学,才能增强“四力”,提高撰写评论的水平。
巴全东 徐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高级编辑 江苏“名评论员”
无价值不传播。新时代的传播必须强调真善美的传播价值观,讲求实在、实效。“唯实话才抒情,唯细节才感人”。主流传播正在从信息传播走向价值传播,负载在新闻信息之上的新闻价值、伦理价值,是传播者选择传播的理由。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周永金
(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 周永金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