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队员扛着“长枪短炮”全省追鸟,是鸟类调查员周敏军的日常。由黄海湿地到太湖之滨,从林间飞鸟到水边涉禽,追鸟7载,32岁的周敏军成了行走的鸟类“监测仪”。
江阴的小河边,通体翠蓝的小鸟如离箭之弦般钻入水中,叼着一条小鱼上岸,大快朵颐。10岁那年,翠鸟捕鱼时一气呵成的动作让周敏军印象深刻,一篇童年周记也为他的观鸟调查埋下伏笔。
2008年,周敏军参加兰州大学观鸟社团,不仅观测到中国特有鸟类大石鸡,还积累了丰富的野外观鸟经验。毕业后,他来到苏州从事软件工作,周末去苏州湿地自然学校做志愿者。“后来分身乏术,我就辞了原先工作,成为苏州湿地自然学校的鸟类调查员,专门监测鸟类。”
和专业从事鸟类调查的同事相比,因兴趣入门的周敏军显得稚嫩。“别人可能不用看,直接听声音就能分辨出鸟的种类,我会慢一些,甚至有些鸟连名字也叫不上来。”周敏军说。
望远镜、相机、手机、笔记本,一有空,周敏军就跑到湿地公园,拍下不熟悉的鸟类,再用铅笔勾出轮廓;听到鸟鸣,手机录下,回去细细分辨。经过7年的专业积累,周敏军和同伴观测到苏州域内300多种鸟类,如今也能在不同鸟群里精准搜寻到目标。
2019年8月,周敏军和团队成员奔赴盐城条子泥进行水鸟调查,同时寻找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勺嘴鹬。“观察水鸟要注意潮水涨落情况,潮水来临前,鸟类觅食活跃,最容易观测。”为了赶在涨潮前到达目的地,团队凌晨3点便驾车前往。东方露出鱼肚白之际,粼粼波光中成千上万只水鸟聚在岸边,鸟鸣震耳,场面壮观。“第一次见到这么多水鸟,从水里到岸边密密麻麻,看得我们眼花缭乱。”
从晨光到日暮,相机里始终不见勺嘴鹬的踪迹。众人准备离开时,周敏军不甘心地拿起望远镜,发现一只头圆嘴扁的勺嘴鹬正混在其他鹬群里觅食。“勺嘴鹬的体型比麻雀还小,辨别它的最好方式是外貌特征。”勺嘴鹬嘴巴扁平宛如小铲,觅食时将嘴探入泥水中,左右摇晃脑袋,如同扫帚扫地一般踱步前行。
“等待一天算是幸运了,观鸟是一件需要耐心的活动。”周敏军的观鸟清单中,中华秋沙鸭是相隔七年才见一面的“老朋友”。2015年春天,张家港沿江湿地内迎来两只中华秋沙鸭,可等周敏军赶到时,“国宝鸭”已经飞走。此后每年春天,他都要赶到相同地点等待,直到2022年3月底,又一只中华秋沙鸭飞抵张家港,周敏军隔江远望,七年等待终于圆满。
遇见珍稀鸟禽自然欣喜,但常见鸟类也颇多乐趣。他的微信名“小黑嘴”来自与黑尾蜡嘴雀的一次对视;头像上圆滚滚的戴菊,则是因其橘黄色的冠羽形如鲜花,形态可爱。身长仅10厘米的斑姬啄木鸟、贴着“花黄”的棕脸鹟莺、鸣声婉转的画眉鸟……自然鸟类形态各异,让周敏军的观鸟乐趣有增无减。
作为鸟类调查员,除了拍摄鸟的形态,周敏军和队友还需观察记录鸟的数量、习性、点位环境及人为干扰因素,甚至在紧急情况下担任营救员,为鸟类研究提供不断更新的数据库。
7年里,他亲眼见证全省对鸟类加大保护力度。“外出调查时,明显感觉观鸟人数增长了,全社会爱鸟护鸟的意识也明显提高。我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未来会有更多的野生鸟类在江苏找到宜居家园。”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喻婷/文
编辑: 喻婷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